公司动态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与表现

临床表现:

依赖型人格的人由于小时候被“遗弃”的经验,使得他以为自己不讨人喜欢。只有当我们被人疼爱过,才会觉得自己值得人爱,若不曾被人疼爱,显然是我有问题,就是我这个人一点都不可爱。所以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如人,没有能力,而且一文不值。

他们觉得生命资源是匮乏的,他们的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因此他不断地要从外界获取,要人照顾,要人给,要人爱,显得很贪心。

对于任何事都觉得“不够”的心理状态,落实在生活中往往就变成“多多益善”,说得不好听就是“不知节制”“贪得无厌”。吃饭吃撑了也不在乎,衣服同一式样买好几套,怕过一阵子就没货了,上餐馆每一样都要试一点。

说到吃的方面,有些依赖型的人的“不够”会发展到“上瘾”的地步,如酒精上瘾、抽烟上瘾、吃巧克力上瘾、喝咖啡上瘾、享用美食上瘾等。

他们若有什么需要,总要求现在、马上、立刻就要得到,也要求别人立刻就要“给”出来。比如一个女子打电话找人,一次两次没人接,接下来在10分钟内不停地打,连打20多次,情绪焦躁不安,最后接通了就非常生气地责骂对方干嘛不接电话。

因为婴儿无法供应自己情感上的需要,如果这种正常的需要严重缺乏,就会形成巨大的情感空洞。这个空洞很难很难填满,需要别人时时刻刻关注他,时时刻刻把他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去爱抚他、呵护他。有点像佛学经典上描述的饿死鬼,有个永远也填不饱的肚子。

他们对爱有强烈需求,终日向外界求取爱,极度需要人爱,当他被爱了,他像是充了电一样浑身是劲,充满自信,感觉生命很完整美好。

在人际关系上,依赖型的人如果有侵略性要发出来,多半透过语言(如言语攻击)来表达,而不是用行为来表达其侵略性。

他们自觉什么都不够,内在空无一物,极需靠外界给予肯定和支持,靠剥夺别人的情感来生活,吸进来的多过给出去的。他们与人的关系倾向于依赖,依靠对方的方式是攀缘,牢牢把人缠住,当然,结果反而常把对方赶跑。

有些人你刚开始并不讨厌,但每次和这些人一起总觉得很累,整个人像是被掏空一样。即使你在心理上想要离开,但对方却抓着你不放。

由于他不懂得如何去要求别人给予,同时也认为必须向外求助是一件丢脸的事,因此千方百计去掩盖自己对别人有所需求这一事实,否认自己有需要,对外在的世界塑造一副无所欲求的面具,但私底下又会释放一种讯息:“我不主动要求,但你们要懂得给我、照顾我。”

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发展出反作用的防御,比如说他把这种渴望有人养育、有人照顾的心态,转换成去养育别人、照顾别人,但潜意识里总要求回报。

很多依赖型的人很爱付出,很能牺牲奉献,因为透过服务他人,让他过低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满足,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然而,他们通常觉察不到自己的肩膀负担过重,觉察不到自己付出的精力已超过自己的极限,因此能量很快枯竭,导致身体上、心灵上出毛病。

因为只要称得上“牺牲”就要付出代价,付出代价自然心有不甘而要求回报,而要求回报的爱过不久便会干枯。因为他的“给”是为了“得”,得到的自然不会多(且大多时候被人拒绝)。由于不断地付出而导致快速精疲力竭,内心越来越空,越空就越向外求,永不得满足,形成恶性循环。

有些依赖型的人特别能言善道,是个天生的好老师,对很多事都抱着好奇的态度,个性随和可亲,很有正义感。

有的人自顾自地说个不停,说话不是为了彼此沟通,只是借着不断听到自己的声音来证明自己还活着,也借此证明自己对身边的事物还有主宰权。他们有时话多到令人厌烦。

依赖型的人通常身体瘦弱,极端的个案会让人觉得只剩皮包骨,看起来营养不足,整个身体结构松垮无力,全身像是发育不良,风吹便倒。   

解决办法:学会知足,学习“接受”和“给予”,更要学习怎么去开口“求助”。另外,在生活上要尽量自立、自爱、自我满足,唯有这样才能避免被抛弃的经验重复发生。还要学会宽恕自己,允许自己犯错,并在犯错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形成原因:

依赖型人格原始创伤的时间多半是在哺乳期,或是从出生后到一岁多。创伤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段时期的婴儿最重要的需要的是喂食和爱抚。

在肉体和生理上,从口腔到肛门这一长条管子要常饱满而畅通,也就是要吃得饱、拉得顺畅,才能得到满足。在情感和心理上,要得到大人足够的抚摸和关爱。这肉体生理上和情感心理上两大抚育需要如果任何一方得不到满足,都可能给婴儿造成极大的创伤阴影,导致婴儿内心产生强烈的恐惧,极度害怕自己会被抛弃。

每个婴儿都需要大人的爱抚,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共识:有人摸有人爱的婴儿生长的情况比起没有人摸没有人爱的婴儿要快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职业,他们的职责就是抚摸小婴儿。

喂食指的是吃和拉,婴儿天生能吸奶能排泄,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若肚子不饱足会怎样?若大小便没人照料会怎样?这种要吸要排或

要抱的需求会在体内形成一种压力,婴儿会感到焦虑不安,然后用哭声来表达这种压力。

有压力就得释放,若母亲适时喂奶、换尿片或抱抱亲亲予以安慰,婴儿的焦虑不安于是缓解消失,回到安乐满足的状态。但过些时候压力再度形成,婴儿再度焦虑不安,母亲再度帮助他释放压力,如此吸收与释放的韵律,正如呼吸般地自然,也是整个大自然的韵律。

这个时候的婴儿活在与天地混沌成一体的状态,尚未发展出我与外界有所分别的概念。对婴儿来说,我就是母亲,母亲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世界就在这种压力形成与释放的一收一放的韵律中运转,而生命就在吸奶与排泄中进行着,一切如此自然又如此值得信赖,事情自然发展,一切理所当然,饿了有人喂,哭了有人抱,孩子毫不怀疑世界的丰足圆满,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充满自信,也完全信任生命的过程。

然而,人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时是母亲的奶水不足;有时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不佳,没有充裕的能力喂饱孩子;有时母亲忙着做家事没注意到孩子该喂奶了;或许是因为母亲工作太忙,喂奶时常在匆匆忙忙的情形下进行,孩子往往还没吃饱,奶头或奶瓶就被移走。有时婴儿肚子痛、胀气,即使母亲随侍在旁也无法满足孩子必须释放压力的需要。

当孩子的需要无法满足时,原本一吸收一释放再自然不过的过程被破坏了,如果这种破坏不只一次两次,而是几百次几千次,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信任世界的丰足圆满,不再相信自己会被人疼爱,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吃饱穿暖,不再相信这一辈子有充裕的时间做他喜欢的事情,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这个世界,因而自信心消失殆尽,小小年纪就对世界、对人生失望透顶。

因为婴儿无法供应自己喂食上和情感上的需要,这两大需要必须靠外界供应,因此被人拒绝或遗弃就成了他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恐惧。为了生存,为了避免被遗弃的痛苦,他的潜意识就会生出这样的想法:认为别人有而我没有,因此理所当然别人应该给我;同时认为我是受害者(被剥夺)、我是弱者(无能力),因此是别人欠我的,别人要“给”我,而我是不会无条件地“给”出去的。

电话/手机:13530198979
Copyright 2024 深圳市灵通协作心理咨询师 All Rights 粤ICP备14060267号 Reserved
在线客服

微信号:eee11188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