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社会与人类发展中最伟大的力量,所有的生命繁衍离不开母亲的怀抱。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总是脆弱的,看看自然界中一颗小小的植物,它要绽放花朵不仅需要旺盛的生命力,还需要温暖的土地、明丽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水。母亲的怀抱是土壤,母爱就是阳光,但土地有冰封之季,阳光也有炙热之时。
从小缺乏母爱的男人终生受着“无所归属”的焦虑的折磨,也至于他和妻、儿之间存在一种难以逾越的心理藩篱,缺乏必要的亲密感,体会不到生命的滋味。但过度的、无节制的母爱却也是一把双刃宝剑,它给予男人生命的快乐也磨灭他探索世界的勇敢精神,使之变得依赖、敏感,神经质,这样的男人拒绝长大。 尼采五岁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姨和妹妹生长在一个没有男性的世界中,这使他的心理发展怯弱而又偏激。成年后他追求艺术与情感体验,崇尚内省和自行其是,反对基督教的约束。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充满对理性主义的讨厌,被后人称为颓废的享乐主义者。
恋母的男性似乎有一种情感饥渴症,内心充满着不确定的依恋和渴望,他们对异性有极强的征服欲,但又缺乏与异性保持稳定关系的能力。他们对爱不是显得太热烈,就是太冷淡,在他眼里,伴侣也许只是母亲的影子。他们一生似乎都在寻求一个特定的人物来实现不完整的自我感和不确定的亲密需要。
母性即代表生命之源也是诱惑之源。生命和享乐可以说是同源,看看那躺在母亲温暖的怀中满足于与母亲肌肤相亲的男孩,幼小的脸上流露出无所不能的笑容,天使般的举动激发着母亲对他“疯狂地”热爱以期望这种关系得以永恒。再看看躺在柔软沙滩上,被太阳晒得暖融融的男人,拥抱在情人怀中那恬畅放松、懒洋洋、无所事事的男人是否也是一种对母亲怀抱的感觉再现。
母亲对待男孩的方法应该温柔而又明确,过于严厉或摇摆不定的教育和管理,造成男性心理发展中的自我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自我否定的痛苦。说来也奇怪,中国的教育很有点母性教育的痕迹,它不太看重男人的个性,规定太多替代也太多。中国的社会似乎也一样,对年青人保护(压抑)太多,总怕你出错。很担心孩子会走一条艰辛的路,热望抱着拥着让孩子过一种平坦舒适的生活,但投桃是否可有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