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娇生惯养的15岁男生
二、一位母亲的觉醒
三、过度保护孩子,相当于坚信孩子无能,于是孩子就真的无能
四、溺爱的几种形式
五、孩子一定要从小给他进行挫折锻炼
一、娇生惯养的15岁男生
求助者(15岁男生):我上个学期在学校住宿住得惯,这个学期为什么会想父母?是不是到了17岁,就不会想父母?
咨询师:你人际关系不好吧?压力很大吧?
求助者:是。
咨询师:压力来自哪里?
求助者:来自学校,怕以后也住不惯。
咨询师:与同学关系怎样?
求助者:与同学关系好,就是会想以后也怕住不惯会想父母。
咨询师:住不习惯学校是因为学校的住宿条件差不适应?还是心理上感觉没有父母在身边不安全?
求助者:心理上,我应该怎样做才不会想父母?
咨询师:你过去太娇生惯养吧?
求助者:是,该怎么办?
咨询师:如果不愿意磨炼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就让父母在学校旁边租房子住。高中也如此,大学也如此,工作也如此。把自己当作5岁的小孩,永远在父母身边。
求助者:太麻烦了,应该怎样才能独立?
咨询师:迎接挑战,享受痛苦,才能成长。
求助者:应该怎样成长?
咨询师:接受痛苦,不逃避。
求助者:这样太痛苦了,你以前怎样过的?
咨询师:问问你的同学,别人应该不像你吧?
求助者:有些像,你以前怎样过来的?
咨询师:从小就自立了,没有困扰过。
求助者:为什么在一个地方有手机玩就不会想父母?
咨询师:心灵空虚时内心安全感会更差,多与同学玩吧。
求助者:哦。
二、一位母亲的觉醒
了解了这个男生的情况之后,对我心灵的冲击很大。我的儿子才3岁,我也是一个过度溺爱过度保护儿子的妈妈,如果我继续像过去那样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我的儿子,儿子长大后肯定也像这个15岁男生一样,属于温室中的花草,经不起日晒雨淋,习惯过度依赖父母,习惯躲在父母温暧的‘翅膀下’生活,不能独立自主,不能吃苦,不能承受压力。
如果把儿子培养成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人,相当于杀死了儿子的精神生命。真正的爱儿子,就要从小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心理能量强大的人。让心灵获得充分的精神营养,让心灵得到充分的锻炼,心理能量才会强大起来。
我得学会放手,在儿子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让儿子承受一些挫折磨难。
在穿的方面,不要总是担心儿子穿得少会生病,比如儿子在100次穿得少的情况下只有一次生病,那也是值得的。
在吃的方面,不要总是担心儿子吃不饱吃不好,在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不管怎样吃,不管吃什么,都不会出现营养缺乏的。
让儿子充分地跟同龄孩子玩耍,就算儿子被一些孩子欺负打骂,也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在与别的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儿子对别人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知道人是复杂的,面对复杂的人,得有灵活变通的应对模式,既要学会与人建立关联,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让儿子独立自主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儿子会学到很多宝贵的技能或经验,会获得成就感。儿子在独立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各种能力自然而然地就被培养出来了。
三、过度保护孩子,相当于坚信孩子无能,于是孩子就真的无能
那些过度溺爱孩子的父母不会认为自己溺爱孩子,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保护孩子,他们认为自己那样保护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并不会过度。相反,当他们看到那些很会使用自己孩子的父母,会感觉这些父母对孩子太狠心了。比如有的父母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做很多家务,让孩子独立一个人上街采购东西,让孩子独自去亲戚家拜访,他们看到这种情景,不会羡慕这个孩子很独立很能干,而是庆幸自己的孩子太幸福了。
孩子十岁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最为重要,父母把自己的孩子认定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无能,孩子就真的无能。如果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干,孩子就真的能干。如果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像笨猪一样,孩子就真的很笨。过度溺爱自己的孩子,就相当于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脆弱很娇气,必须好好保护,于是孩子就真的娇气脆弱了。
四、溺爱的几种形式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非常自我为中心,习惯高人一等,很自私,没有同情心。导致在人际交往上处处碰壁,被人排斥冷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在人际交往上极度自卑,从而丧失很多成功的机会。
2、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人轻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珍惜,导致孩子没有渴望,没有梦想,精神空虚。
3、包办代替:本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包办了,孩子从小没有得到锻炼,长大后会很无能。一个人只有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才能成熟,独立和付出是一个人成长的需要。一个人没有能力付出,只知道索取,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人为什么想自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毫无价值。拭想一下,如果你很有能力,可以帮助很多人,你是不是很自豪?如果你没有能力,必须依赖别人才能生存,你会快乐吗?刀是越磨越利,孩子是越用越能干。当然使用孩子不能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
4、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出现一点点问题就惊慌失措,忧心忡忡,孩子没有分析判断的能力,但是他会通过父母的情绪来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既然父母这么担忧,那么问题一定很严重,长期这样就导致孩子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
5、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五、孩子一定要从小给他进行挫折锻炼
在孩子0—2岁,怎么满足孩子的需要都不会犯大的错误。但从2岁开始,做父母的一方面必须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让他意识到,世界并不是围绕着他而转的,其他人是和他一样重要的人。因为幼小的孩子都是天然自恋的,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
孩子一定要从小给他进行挫折锻炼,不要什么都满足他,有时候就要对他进行打击。这种挫折锻炼和打击要把握两个度,就是你对孩子的伤害要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不至于让他崩溃。让孩子知道他在这个社会的位置,懂得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自己。